江苏第三方评估的流程遵循 “科学、规范、闭环” 原则,需结合评估对象(如政策、项目、政务服务等)的差异灵活调整,但核心可划分为6 大核心阶段,每个阶段包含明确的任务与操作规范,确保评估结果的专业性、客观性与可操作性:
此阶段的核心是解决 “评什么、怎么评、谁来评” 的问题,避免评估方向偏差,通常持续 1-2 个月,具体流程如下:
需求对接与任务委托
- 委托方(多为江苏省 / 市 / 区政府部门,如发改委、政务办、督查室等)明确评估需求:例如 “评估《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 30 条》实施 1 年成效”“评估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资金使用效率”。
- 委托方通过公开招标、竞争性谈判等方式,选定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(需满足 “无利益关联” 原则,如非政府下属企业、无评估对象相关合作史),签订委托协议,明确评估范围、时间节点、交付成果(如评估报告、数据台账)。
组建评估团队与制定方案
- 第三方机构组建专项团队:通常包含 “核心专家(如政策研究、公共管理领域学者)+ 执行人员(如调研分析师、数据统计员)+ 质控人员(负责流程合规性)”,部分复杂评估(如科技项目)会邀请行业专家加入。
- 制定《评估实施方案》:明确核心要素 ——
- 评估指标:将 “模糊需求” 转化为可量化 / 可观测的指标(如 “营商环境评估” 可拆解为 “企业开办时间(≤1 个工作日)”“行政审批材料精简率(≥30%)”“企业满意度(≥85 分)” 等,指标需经委托方确认);
- 评估方法:确定将采用的工具(如问卷调查、实地调研、数据核查、访谈座谈等);
- 样本设计:若涉及抽样(如群众 / 企业调研),需明确样本量(如覆盖 13 个设区市、每个市抽查 200 家企业)、抽样方式(分层抽样,避免集中在某类企业 / 区域),确保样本代表性。
前期调研与工具开发
- 第三方机构收集基础资料:包括委托方提供的政策文件、项目台账、财政数据,以及公开的统计年鉴、企业信用信息等,了解评估对象的背景与现状(如评估某民生政策,需先掌握政策出台前的 “基线数据”,用于后期对比成效)。
- 开发评估工具:如设计调查问卷(需经过预调研修订,避免歧义,如 “您对政务服务的满意度” 需明确 “非常满意 - 满意 - 一般 - 不满意 - 非常不满意” 五级量表)、实地调研提纲(如对项目现场的核查清单)、访谈问卷(针对政府官员、企业负责人、群众代表的不同版本)。
此阶段是评估的 “数据来源基础”,需通过多维度、多渠道收集信息,避免 “单一数据源偏差”,通常持续 2-3 个月,核心方式包括 4 类:
文献与数据核查(官方数据验证)
- 第三方机构向被评估对象(如地方政府部门、项目执行单位)调取正式资料:如政策执行台账、财政支出凭证、项目进度报表、企业注册 / 纳税数据等,重点核查 “数据真实性”(如对比台账数据与税务系统实际数据,避免 “虚报进度”)。
- 同时采集客观第三方数据:如从 “企查查” 获取企业注销率、从 “12345 政务服务热线” 提取企业投诉数据、从统计部门获取 GDP / 就业率等宏观数据,用于交叉验证。
实地调研(现场真实情况捕捉)
- 分为 “明察” 与 “暗访” 结合:
- 明察:走访被评估单位(如政务服务大厅、乡村振兴项目点),查看硬件设施、工作流程,与负责人座谈,了解执行中的难点(如 “政策落地是否缺人手”“资金是否到位”);
- 暗访:针对服务类评估(如政务服务、市场监管),第三方人员以 “普通群众 / 企业办事员” 身份体验流程(如模拟开办企业、申请补贴),记录办理时间、工作人员态度、是否有 “隐性门槛”,避免被评估单位 “提前准备”。
问卷调查与访谈(服务对象反馈)
- 问卷调查:面向企业、群众等 “直接受益 / 受影响群体”,通过线上(微信小程序、邮件)+ 线下(办事大厅、社区、企业园区)结合发放,确保覆盖不同群体(如企业需包含大企业、中小微企业、个体户;群众需包含不同年龄、收入层),并设置 “匿名填写” 选项,提高反馈真实性。
- 深度访谈:针对关键群体(如政策制定者、企业高管、困难群众)开展 1 对 1 或小组访谈,挖掘 “问卷无法覆盖的深层问题”(如某企业反映 “政策很好,但不知道去哪里申请”,可能指向 “政策宣传不到位”)。
专家论证(专业视角补充)
- 组织专家研讨会:邀请政策、法律、经济等领域专家,结合收集的信息,对评估对象的 “合理性、可行性、成效性” 进行专业判断(如某科技政策是否符合产业发展趋势,某项目是否存在生态风险),弥补第三方机构在 “行业深度” 上的不足。